拜耳集團如果真的考慮剝離旗下拜耳材料科技(Bayer Material Science 下稱BMS)的話,出售選擇其實很多,其中包括大型的聚碳酸酯和聚氨酯生產商。總部位于德國Leverkusen 的化學品和塑料綜合經營集團拜耳集團的官員拒絕對彭博社的報道置評,該報道稱拜耳正在醞釀出售該事業部,該事業部年銷售額約為155 億美元,在全球有 14300 名員工。報道還補充說,拜耳希望出售BMS 以專注發展醫療保健事業。這在5 月6 日得到進一步的驗證,當天拜耳同意支付142 億美元現金收購 Merck&Co.Inc.公司的保健消費品業務。這部分業務包括Claritin、Coppertone 和 Dr.Scholl 品牌。
根據近日的報道稱,原本可能將 BMS 轉手給德國贏創工業集團的談判未有結果。那么,還有哪家公司愿意支付拜耳開出的總價接近110 億美元的要價呢?美國得州Spring 的咨詢公司 Polymer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公司的總裁Robert Bauman 說,拜耳很可能把 BMS 分拆后出售給多個不同的買家。 Bauman 說,基本上沒有哪家公司有雄厚的財力足以買下整個BMS,而且該事業部的業務又專業化,這樣就將把大宗商品塑料生產商排除在外,但凡事總有例外。市場分析師PhilKarig 將Styron LLC 公司列為可能認真考慮收購拜耳資產的公司。總部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Berwyn 的Styron 公司由私人股權公司Bain&Co公司持有。
拜耳的上一次重大重組發生在 2005 年,當時拜耳把部分塑料、橡膠和特種化學品業務出售給了朗盛集團。 2013 年,Styron 公司的銷售額為53 億美元,且宣布計劃發行IPO。位于圣路易斯的咨詢公司Mathelin Bay Associates 公司的總經理Karig 說道,賣給 Styron 公司將會把美國的聚碳酸酯生產商數量從3 家減至2 家,但Styron 公司可能考慮出售其現有的美國資產,以達到監管標準和擴大在本地及全球聚碳酸酯市場上的影響力。他補充說,BMS 與贏創長期以來的主營業務類型不合適。Karig 還排除了沙特基礎公司(Sabic) 作為買家的可能性,這主要是從這兩家公司的聚碳酸酯業務規模來考量的。
Karig 另外提到了其他私人股權投資者可能收購BMS。專事塑料并購的 John Hart 持贊同意見,稱將會有多家戰略與金融買手競購拜耳的塑料業務。美國密歇根州Southfield 的P&M Corporate Finance LLC 公司的塑料和包裝總經理Hart 說,發現拜耳近期與贏創展開了令人感興趣的商洽。肯定會有其他多家戰略買手適合收購這部分業務并發揮協同效應。但他補充說,鑒于BMS 的龐大規模和有利的市場動向-- 包括債務可用性———對私人股權來說,收購 BMS 對于大型私人股權公司來說是很理想的選擇。作為近來私人股權集團投資特種化學品或塑料資產的例子,Hart 提到了Carlyle 集團2013 年收購杜邦的高性能涂層事業部。總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Carlyle 公司為該交易支付了49 億美元。
根據銷售額來看,BMS 是拜耳三大業務部中2014 年一季度銷售額最少的,營收額約為39 億美元。一季度銷售額相比2013 年同期幾乎未見增長,但其稅前利潤攀升80%,略高于5 億美元。雖然可能被出售,但這并未讓BMS 放緩近幾個月的業務活動。今年3 月, BMS 收購了杜邦在美國得州的一座聚氨酯原料工廠。該廠位于美國得州 Baytown,生產苯胺,這種原料被用于生產MDI型PU,是建筑用硬質PU 保溫泡沫材料的原料。該廠現已被并入BMS 下屬的一個較大的工廠內。在過去兩年里,BMS 投入大約1.2 億美元來改良 Baytown工廠的工藝、可靠性、質量和環境。該廠還生產TDI 型PU 和聚碳酸酯。5 月14 日,BMS 宣布計劃投入2000 萬美元在Dormagen 工廠添置Dream Production 生產線,將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前體來生產聚氨酯。該公司估計,生產線在2016 年投產后,每年將能生產大約5000 噸聚氨酯泡沫。(拜耳)
評論加載中...
|
中國涂料雜志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85-2014 by www.msh2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