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家裝痛點”、“幫消費者鏟除傳統家裝的各種弊端”、“將繁瑣的傳統家裝簡單化、模式化”……貼著“互聯網+”標簽的家裝,自出世以來就帶著一副全優生的姿態,各種抓人眼球的自我標榜下,仿佛真的將家裝變成了一件商品,和買衣服買鞋一樣輕松省心。
曾經在工期長短上彼此較勁、在套餐計價上相互爭低的互聯網家裝,似乎已經過去了那個利用數字來吸睛的階段,卻都未能停止利用能夠想到的招數來展現自己。推行無工長化施工、實行線上全程監測、囊括定制套餐……諸多聽起來有益于家裝施工的內容,逐漸被填充到互聯網家裝的服務中。然而,這些飄在“網”上說說而已的環節,是否能真正有效落地?最近,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一些互聯網家裝自己還沒治好的病。
互聯網家裝就像使了“興奮劑”
自嗨模式停不下來
電視里“美得你家裝”的廣告總有尖叫、網絡中“魔居客三天廚衛翻新”快被演化成傳奇、稱要軟硬兼包的“幫你裝”自信出場……
“鬧”過了短工期低價格的標配特點,最近不少互聯網家裝公司紛紛出來亮出自己的新路數。“定制”內容囊括套餐其中,家裝變得無所不能;“X99元/平方米”衍生出多個等級,進口主材包、知名品牌主材包、普通主材包一應俱全;“第三方監理”的服務升級成線上直接監控,APP、PC端,不在現場就能監測施工質量;“避免多個中間環節”甚至要取消工長身份,以此避免中間回扣……
花里胡哨的各種說法被互聯網家裝公司視為自己的亮點,看似成長了的品牌真的是為消費者的便利著想,還是拿著投資人的錢進行了新一輪的概念銷售?對于家裝這個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生活質量的“產品”來說,一旦選擇可能就意味著選擇了一種生活。互聯網家裝帶給消費者的更多是安全感還是失落感,并非幾個形式能夠決定。
真相
“掌上監控”聽著高端,工地現場還是沒人好好管
既然是互聯網家裝,“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少公司的口頭禪,不僅是對于設計方案的信息化處理、線下派單的系統化生成,現在更是有不少互聯網家裝推出了自己的APP,不僅能夠實現套餐的挑選、線上的交易,更聲稱消費者可以在整個家裝過程中依托手機實現時時監控。
聽起來的確不錯,對于忙于工作無法常盯家裝現場的消費者來說,能夠隨時看到家中的施工情況,也能夠多一份安心,更可以邀請自己信任的專業人士一同對施工環節進行判斷。對于這一過程具體如何操作,一家裝公司表示,“有人會在現場進行專門的拍攝,回傳到我們的系統,系統再傳送給業主。”也有家裝公司更是直接將APP展示出來表示“非常方便”。然而,當記者問詢既然是實時監控,那么施工現場是否由公司專門的人來負責相應回饋時,對方卻顯得有些自相矛盾,“我們的線上監測是免費的,如果需要派人來拍攝工地現場的話肯定是需要相應服務費用的。不然的話消費者找人來拍攝也可以。”
“免費”監測服務除了拍攝可能收費,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之所以現場照片要回傳到系統,系統后臺很可能還會對圖片進行一些修飾處理,再回傳給消費者端,好比實景圖與效果圖,哪個更值得信賴顯而易見。
家具明明是大撥轟標準化
非要含糊其詞說成“定制”
當模式化的套餐形式已經不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又有家裝公司變出了新花樣兒。“我們可以包下家里的定制家具。”
而當記者詢問一聲稱可以短期完成局部翻新的家裝公司是否能做櫥柜定制時,對方表示可以實現,至于在短時間內怎么完成定制疑問,對方卻回答,“我們做的是標準化定制,并不需要重新測量找板材,產品已經有了,樣式你可以自己挑。”而在該公司的線上店中,櫥柜內容赫然囊括在套餐之內,甚至掛出了知名定制品牌的logo,而“被標準化”的定制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恐怕得要開工才能得知了。
事實上,具備定制能力的家裝公司越來越多,但其往往具有相應的設計經驗、專業的安裝和施工經驗。而當前大多數新興互聯網家裝公司在線上運營,其主材和產品線多是批量化生產合作,定制板材從何而來,是否符合環保等各項標準,在沒有實體產品可見的情況下都很難考量。
舉著一流品牌兜售三流產品
大呼“便宜”蒙你沒商量
一直以來,互聯網家裝能夠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誘人的性價比。10萬元能買到20萬元的主材產品是幾乎每一個品牌的“基礎條件”。不難發現的是,家裝公司往往喜歡亮出合作品牌,卻不愿亮出合作產品。
對于對建材產品沒有過多了解的消費者來說,“這么多大牌產品這個價格真劃算”的想法并不少見,而事實上,是不是大牌產品就一定貴,家裝公司打包后的價格就一定值,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位從事建材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幾乎沒有哪個大牌會拿出自己的高端產品線與互聯網家裝公司合作的,低價產品多銷售量是主流建材產品與一般家裝公司普遍存在的合作模式,并且往往更多時候一流的品牌會選擇自己的中下等產品給家裝公司。所謂的一線主流品牌產品,真實的價格可能還不如一般品牌中優質產品價高。
由此可見,只聞“名聲”不見實物并不是判斷互聯網家裝套餐性價比的最佳方式,了解家裝中的產品究竟是哪款哪式,什么樣的價格比較靠譜,才能得知家裝公司究竟是貨真價實還是夸夸其詞。
“網評”有水分
接單量大并不代表活兒能干好
有意思的是,記者還發現,在幾個互聯網家裝平臺的旗艦店中,每類套餐下面都會有不少好評,更有品牌下面幾乎全部是“贊”。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其實在網上為自己的產品“刷成績”,似乎早已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個“潛規則”,甚至有公司會要求員工以刷成績作為一項硬性工作內容,每個月要刷多少條,分別以什么樣的內容形式,都有“明確要求”。同時,裝修的結果究竟怎樣并非在竣工之后便能得知結果,水電改造、暖氣等隱蔽工程的質量都有待時間考量。由此可見,和普通的網購消費不同,家裝的“網評”參考性具有局限性。
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互聯網家裝公司將自己的接單量信息爆炸式地推到消費者面前,以每個月、每年公司的大量接單數值作為好口碑、有實力的證明,事實上,對于一些新興初步的創業型互聯網家裝公司來說,巨大的簽單量不僅不是所謂實力的佐證,往往還可能由于急于求成但供不應求,導致施工人員周轉不開,倉促施工,無法保證每一個項目的施工質量與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