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均4萬億的市場誘惑下,一直不怎么受資本青睞的傳統家裝行業,開始受到了資本大鱷和商業巨頭的寵愛。由于傳統家裝模式存在不可解決的弊端,在互聯網風潮中蓬勃興起的互聯網家裝成為了更多新入行者的選擇。短短幾年間,打著互聯網家裝旗號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涌現,但因為進入門檻低,企業素質、實力良莠不齊,再加上行業監管不足,以致市場異常混亂,問題頻現。
那么,互聯網家裝市場到底有哪些亂象?對行業的發展有何影響?且讓我們一一看過。
亂象一:轉型或跨界互聯網家裝的企業雜亂無章,毫無門檻
目前,做互聯網家裝的企業真心不少,來歷也是龐雜無比,有從傳統裝修轉型而來,有自互聯網、房地產、家電、手機等行業跨界而來。這其中,很多從傳統裝修轉型而來的企業不懂互聯網,只會做裝修,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都帶著濃重的傳統裝修的烙印,互聯網最終淪為展示、宣傳品牌的手段之一,歸根到底并沒有把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用到實處,從而真正地解決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痛點;而那些從互聯網、房地產等其他行業跨界家裝的企業,則往往容易遭遇水土不服,不僅僅是人員管理或工程管控方面不到位,在家裝體驗、服務質量、標準實現以及售后等方面也做得不盡人意,完敗傳統家裝企業。這諸多因素使得互聯網家裝企業實力、質量良莠不齊,造成互聯網家裝市場更為混亂。
亂象二:互聯網家裝概念泛濫,空有口號,卻無實際思維
當前的家裝市場,打著互聯網家裝旗號的企業數不勝數,并且都說自己有著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或技術。但認真考究企業,模式基本都是千篇一律,所謂的優勢在行業中基本是普遍存在的,更有部分名義上是互聯網家裝公司,但實際上采用的是簡單機械的“人+電腦”的中介模式,就是為消費者與設計師、裝修公司提供信息(需求與服務)對接的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消費者尋找設計師、裝修公司,裝修公司、設計師尋找精準客戶提供了便利,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裝修所存在的裝修體驗差,中間環節多,收費及施工無標準等痛點。
同時,這些互聯網平臺的施工服務、售后等必須依賴平臺上的設計師和裝修公司,無法解決裝修公司與業主間天然的矛盾,以及業主的選擇困惑。有消費者表示,現在部分所謂的互聯網家裝根本是傳統家裝的另類版本,拼命打電話硬性推銷,報價也存暗箱操作,比傳統公司還傳統。
亂象三:價格無底線,將行業引致價格戰的泥潭
自從互聯網家裝大肆攪動市場后,超低價格的套餐成為各大家裝企業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必殺技,799元/平套餐出來后,有企業又推出699元/平套餐,緊接著又有666元/平套餐、599元/平套餐……給行外人的感覺是這些套餐價格似乎沒有底限,只有更低,沒有最低。且不管企業低價的真正內幕何在,是否真的由于去除中間環節,但這種價格的比拼,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家裝企業和傳統家裝企業的加入愈顯激烈,并逐漸牽連整個行業都陷進艱苦的價格戰泥潭中無法自拔。
其實,這種盲目的價格比拼很危險,對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及企業的壯大毫無益處。因為有的企業為了在價格中占據先機,必然要推出一個優于其他人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在正常情況下是無法實現的,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這些企業必然會鋌而走險,要么通過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漏項増項,要么通過加裝過程化的標準化來降低成本等實現超低價,最終,損害的是工程質量與消費者的可選擇性及個性化。
亂象四:為突出企業個性,盲目喊口號(如超短工期,超長保修等),影響工程質量和用戶體驗
當價格戰撕逼到一定程度后,很難再出現特別有吸引力的超低價,有的企業為了能繼續抓住消費者的關注度,腦洞大開,尋找新的吸引眼球的口號,如30天工期、20天工期、10年保修等等。
專家認為,30天、20天等超短工期是建立在所有方案能完美執行,裝修過程中任何環節零出錯的假設之上,只要施工工程中有某一環節稍有差錯或延誤,必然導致該超短工期無法實現,勢必會拖延工期,影響了用戶的體驗。作為鏈條長、環節多、過程復雜、所需人員種類多、個性化要求極強的家裝行業,要達到零出錯的理想狀態幾乎不可能,那么,企業所定下的超短工期又如何能實現?如果企業硬是要在超短工期內完成工程,勢必會偷工減料,縮減工藝環節,最終影響的是質量。
至于10年,甚至更長的保修期,事實上很難保障,特別是對部分互聯網家裝企業而言,基本是沒有售后,10年、20年或者更長的保修期可以說是形同虛設,僅僅是一個口號和噱頭而已,會否在后期引發售后糾紛,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了。
亂象五:供應鏈掌控力不足,裝修過程糾紛多,且售后堪憂
互聯網家裝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整合供應鏈,去中間化,為客戶提供整體裝修解決方案。家裝作為一個鏈條非常長,所涉人員復雜的行業,企業要實現一站式服務,則必須具備非常強大的供應鏈掌控能力。
但以當前的市場而言,互聯網家裝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無論是企業根基還是企業實力都處于幼年力薄的階段,在供應鏈的掌控上仍有不足,因此常常會出現家裝企業與其他的門、窗、柜等供應鏈企業協調不足的現象。同時,部分互聯網家裝平臺的模式相當于“互聯網中介”,所做的無非是通過互聯網撮合設計者、供應商和裝修公司。雖然他們有提供對整個環節的監理服務,但有調查顯示能實打實做好這一點的企業基本沒有,很多用戶反映在裝修過程中這些家裝平臺很少和用戶聯系,在裝修出現問題時也并未出面解決。并且,大部分的大部分O2O裝修公司都沒有專門的售后服務團隊,在用戶出現售后問題后,往往會與供應商相互推諉責任,使消費者不僅遭遇售后難,維權也難,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從整體而言,互聯網家裝的發展仍處于一個初級階段,行業亂象多,概念泛濫,模式尚未清晰,很多互聯網+”就是在玩概念,對互聯網的應用還停留在營銷層面,只是通過互聯網渠道來獲取客源。
值得慶幸的是,部分互聯網家裝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真正地運用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手段,如銷售端的互聯網平臺的應用、標準化設計和實景方案的展示、施工流程和采購物流流程中信息系統和智能終端、作業機器人的應用等。